-
国是访问|占全球三分之一,国人“豪买”全球奢侈品意味着什么?
文/刘亮
在时尚奢侈品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得中国者,得奢侈品天下”。此话并不夸张。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日益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消费主力军。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国人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而未来五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贡献率将达约50%。
中国消费者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主力军的背后,折射了哪些重要的市场变化?近日,泰佩思琦(Tapestry)亚太区总裁、蔻驰(COACH)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葆焱(Yann Bozec)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分享他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与消费者群体的洞察。
采访内容摘编如下:
国是直通车: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消费主力军。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杨葆焱:于泰佩思琦而言,中国市场是品牌寻求突破与创新的不竭灵感之源。需求持续焕
-
国是访问|红牛创始公司天丝集团CEO许馨雄: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挖掘
文/刘文文
从1993年响应中国改革开放号召在海南建设第一家红牛中国工厂,到如今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和他领导的泰国华人企业——红牛品牌创始公司天丝集团,见证着30年来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高速发展,也见证着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国在向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零售业务逐步过渡。消费者需要更健康、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与天丝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许馨雄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中国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值得进一步挖掘。
中国市场对外商吸引力与日俱增
在许馨雄看来,过去十年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中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他指出,通过外商
-
国是访问丨“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
文/王恩博
疫情反复之下,“韧性”这个词被越来越频繁地提起。
面对下行压力,经济需要韧性;面对防控压力,城市需要韧性;面对经营压力,企业需要韧性。尤其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多个城市,新一轮疫情点多、面广、频发,进一步考验经济社会运行各方各面。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市场是否还有吸引力?中国城市需要哪些特质?企业如何锻造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近日专访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这位长期服务于多地政府进行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规划等工作的专家表示,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面对疫情等挑战,中国城市展现出的一大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外企对中国没有疑虑
国是直通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在前2
-
国是访问 | 专访德勤: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文/刘文文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至今已一年有余,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持续向各行各业渗透。
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谢安近日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表示,这一年多以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相当大的转变,而关注ESG无疑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
政府、企业重视日臻提高
“过去一年多我们看到许多中国高管在思想上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之前谈到气候变化问题,国内一些企业态度较为被动,更多考虑的是成本问题,而如今大家更加主动地寻求机会,解决问题,化解风险。”谢安说。
德勤近日发布《德勤2022首席高管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调查全球逾2000名高管剖析商业领袖和各企业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
结果显示,79%的中国高管认为全球气候行动迫在眉睫。98%的中国高
-
杨伟民:当前应采取一些见效快的措施加力“稳增长”
文/李晓喻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25日出席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并作主旨发言时表示称,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当前应出台见效快的措施稳增长。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杨伟民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能源中国”由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迄今已举办了七期“能源中国”论坛。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4.8%。杨伟民表示,中国的经济目前仍然处于疫情冲击期,或者说是疫情冲击的修复期,这两者实际上是同步的。在国内疫情多点、多时段散发,国际环境发生突变情况下,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相当不易。
但他同时也坦言,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从官方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月消费、出口等很多经济数据走势是向上的,但3月开始受疫情影响转为向下。去年出口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相
-
邹骥: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邹骥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文/庞无忌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25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能源基金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将在今后30至40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
“能源中国”由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迄今已举办了七期“能源中国”论坛。
邹骥指出,过去有人提出“能源不可能三角”,即能源廉价、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的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但这个观点正在走向过时。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减污降碳和发展对立起来。
他指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以能源科技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它决定了我们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去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气候稳定等不同政